发布日期:2025-02-07 22:43 点击次数:97
2025年1月16日有配债的股票怎么样,我在上海参加“海鸥之家”相机捐赠上海档案馆的签字仪式,在首批122件物品捐赠完成后,展柜里的相机开始空荡,我看到了略显孤单的“上海7型旁轴相机”,就打开柜台,把它取出来拍几张照片,因为下一批捐赠就有它了。
而一旦进入档案馆的库房,或许还能看到,但是就不能再随意的拿取和拍照,已经不再属于“海鸥之家”所有,而有关档案物品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,制度不能破。
上海华侨相机收藏研究会的王震会长在边上看到了,就说:“你该写写这台相机,我研究过,它和红旗20相机是有关系的”。
他又说这台相机原来是想仿徕卡M3的,但是后来发现有难度,于是在快门方面,仿制了较简化的苏联卓尔基相机,在外形上又模仿了日本的佳能旁轴相机。由于取景器模仿不了M3,也就不能用变化的对焦框。
展开剩余84%我们都知道上海照相机厂的第一台相机,就是以模仿徕卡相机“上海58-1”,骨子里应该有些徕卡的“基因”,所以在它的发展历史上,除了研制成功仿徕卡相机的上海58-1、58-2,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红旗20相机外,还有一些仿徕卡方面的探索,不仅有试制品“上海-7型”,在它之前,还有一款仿徕卡的上海59-1实验相机。
而这款传说中的上海59-1相机,知道的人并不多,一些技术据说后来被沿袭到上海-7型,甚至影响了最后的红旗20相机。
1、上海59-1是怎样的相机呢?
上海照相机厂在1958年成功的研制出仿徕卡IIIb的上海58-1相机,在获得成功后,又大量的生产了上海58-2相机,在此基础上,信心大增,想干票大的,于是在1959年初,开始仿制德国最先进的徕卡M3相机,向国庆十周年献礼,并把此机命名为“上海59-1相机”。
那个时代做事雷厉风行,说干就干,马上成立试制小组,分为机械、光学、电子三个部分开始攻关。
这里的分工有些耐人寻味,“机械”是处理快门和联动对焦;“光学”是为了研制镜头,据说开始要研制50mmF0.95的大口径镜头;那么“电子”部分是做什么?是用于测光吗?
而徕卡M3相机并没有测光啊。
最后据说成品完成了五套样品,但是质量不稳定。而使用镜头,是借助长春光机所研制的50mm大光圈镜头的设计,最后光圈核定为F1:0。上照厂自己研磨镜片和生产镜筒,自己组装镜头。
结果测试样品时,五台样机只有一台是可以拍照的,而新研制的50毫米F1:0大光圈镜头却不理想,拍摄效果很差,清晰度都不如上海58-2的镜头,质量不达标,最后在失望中,也就不了了之。
上海59-1相机的研制,是上照厂一件大事,遗憾的是这五套相机现在无法找到实物,甚至也找不到一张照片,它也成为了上照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迷,曾经出现过,最后消失在了传说中。
再说一下试制小组的电子部分。
我在上海华侨相机研究会的报纸《相机收藏研究》上看到了一篇沈本涵先生写的《上海59-1型照相机研发记》,他就是当年电子组成员,为了配合上海59-1的研制,1959年1月1日特意把他从上海文教工业公司实验室,调入上海照相机厂,专门负责电子部分。
他说自己原来是搞电子仪器专业的,调入上照厂,主要负责上海59-1与相机联动曝光表的设计和研发。
从上面的描述看,当年上海59-1的设计,虽然是以徕卡M3为蓝本,但是设计思想是远超M3的,除了镜头要F1的大光圈,而且还要有机身测光系统,而不是外接测光表,用沈本涵的话说“与相机联动的曝光表测光装置,是该机电子测光的心脏。”
看来上海59-1的设计理念是超常规的,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,即使用大光圈镜头,而且还有机内测光,还是大开门后盖。这理念绝对超过当年的徕卡相机,就是不知道它设计的镜头接口是不是M口?
总之,上照厂“这票够大”,思想绝对超前。
但当时设计研发与加工能力并不匹配,后者还支撑不起来思想的“雄涛大略”,只是适合了大跃进年代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的理念。
不过也看出了当年上照厂的视野与格局,以及雄心,绝对是放眼世界的。完全不像后期海鸥相机的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。
可惜这款相机,现在不仅看不到实物和图片,就是设计数据以及相关的参数也没有。
沈本涵文章说“最终胜利完成了5套整机,新中国10周年献了大礼。”
而据《海鸥大观》一书中,上照厂总工程师孙晶璋先生文章记述,59-1相机除了镜头不过关,成本高,还有“当时的58-1型销售遇到的困难,以及一些原因,这项计划最终无疾而终。”
2、上海7型相机又是怎么回事呢?
现在看,上海59-1相机看似是上照厂的产品开发,而更多的是政治相机,理论上完成了建国十周年“献礼”,但这颗“卫星”并没有放起来。或许设计理念和想法到位,但加工能力和材料却是严重滞后的,实力不行啊。
等到了1960年,上照厂又开启旁轴相机的研制和开发,但这次务实了,上次的失败看到了差距,这次没有再继续完整的仿制徕卡M3,而是审时度势,量力而出,反过来走回苏联相机道路。
这次是以苏联的卓尔基相机为基础,简化了徕卡的联动系统和快门。
不仅快门,取景器也是只有标头的黄斑测距联动,其实是回归,没有在上海58-2的性能上有大的突破。
虽然这款相机的外形似乎和M3以及佳能相机相似,但是功能只是苏联费德与卓尔基的层次,与上海58-1、58-2技术上提升的并不太大。
这也是大跃进后的冷静,开始反思,当年的加工能力匹配不上雄心和精神啊。
这样研发了两年多,断断续续除了二十几台,由于没有定型,都是实验机,所以都有微小的变化和不同,都是选用了佳能相机的后背大开门,至于资料所说的借鉴卓尔基相机有哪些,不知具体情况。
到了1963年,世界上摄影器材有了大的变化,开始了单反相机的兴起,上照厂审时度势,果断放弃旁轴相机,开始研发单反相机,这次借鉴的是日本的美能达相机,并获得成功。
有趣的是上海厂的第一款单反相机,也是叫“上海7型”,两种不同的相机叫一个名字,看出了对这个型号的热爱和不舍,虽是实验机,也是独此一份吧。
虽然上海59-1和上海-7型两款相机花费了上照厂很大的精力,最终却没有上市,但并不算是徒劳无用和“劳民伤财”,而在十年后终于结出果实,这就是红旗20相机。
这两款相机的不成功,研发与试制过程却为后来的红旗-20相机打下了基础,不仅没有再走弯路,而是很快成功,并成为一款相机历史上的传奇。
初稿写于2024年12月17日上海“海鸥之家”有配债的股票怎么样,修改于2025年2月1日辽宁阜新。
发布于:辽宁省Powered by 炒股配资网_炒股配资排名_炒股配资杠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